報告摘要:
2021 年四季度實際GDP 同比為4.0%,年度GDP 同比為8.1%,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兩年平均增長的5.1%整體尚可,和疫情前的差距大體代表著疫情以及部分結構調整(如隱性債務化解、地產三道紅線等)所帶來的影響量級;2019 年實際GDP 增速為6.0%。當然,這兩年出口部門的強勢提供了一定緩沖。在經濟持續增長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2021 年中國人均GDP 達到1.25 萬美元。
2021 年四季度實際GDP 增速為4.0%,四個季度實際GDP 增速分別為18.3%、7.9%、4.9%、4.0%。
2021 年年度名義GDP 增長為12.6%,實際GDP 增長為8.1%,兩年平均增長為5.1%。
1統計局指出,2021 年我國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均GDP 水平,現在初步測算,2021 年世界人均GDP 是1.21 萬美元左右,我們是1.25 萬美元。
但從2021 年12 月單月數據來看,邊際變化速度偏快,經濟還是呈顯著承壓特征:(1)社零單月增長只有1.7%,屬2021 年內最低,環比負增長;(2)發電量和用電量年內首次單月負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年累計增速進一步跌破5%,房地產投資跌幅大幅加深,單月同比-13.9%;(4)12 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只有62 萬,環比第三個月雙位數負增,同比只有-28.7%。
2021 年12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為1.7%,進一步低于前值的3.9%;環比季調為-0.18%。
12 月發電量同比為-2.1%,全社會用電量同比為-2.2%,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為-4.9%。
12 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累計同比為4.9%,進一步低于前值的5.2%,其中房地產投資單月同比為-13.9%。
12 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62 萬,環比-16.2%,同比-28.7%。
工業增加值是12 月所有宏觀指標中表現相對最好的,同比、環比均高于前值。這一表現應主要受益于強勁的出口,同期出口交貨值同比亦創四季度以來最高。簡單來說,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包含出口交貨值貢獻)-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此外,汽車增加值增速回升也形成一定貢獻。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發電量、用電量、第二產業用電量均同比負增長,且低于前值,其他工業部門整體應景氣度不高。
12 月工業增加值同比為4.3%,高于前值的3.8%,屬9 月以來最高。其中采礦業、制造業、公用事業同比分別為7.3%(前值6.2%)、3.8%(前值2.9%)、7.2%(前值11.1%)。
12 月工業增加值環比季調為0.42%,屬7 月以來最高。12 月出口交貨值同比為15.5%,高于10-11 月的11.6%、12.6%。
12 月汽車業增加值同比為2.8%,顯著高于前值的-4.7%。
消費偏弱和疫情有一定關系,餐飲消費已是連續第二個月同比負增長;從限額以上商品來看,增速明顯走低的也包括與居民生活半徑相關的服裝、化妝品等;地產銷售和開工低迷是另一個影響因素,家電、家具、建筑裝潢均下行明顯。
12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其中餐飲收入同比增長-2.2%,屬連續第二個月負增長。
12 月服裝鞋帽同比增長-2.3%(前值-0.5%);化妝品同比增長2.5%(前值8.2%)。12 月家電零售同比增長-6.0%(前值6.6%);家具同比增長-3.1%(前值6.1%);建筑裝潢同比增長7.5%(前值14.1%)。
12 月汽車零售同比增長-7.4%,略高于前值的-9.0%。
固定資產投資(FAI)領域應還是有一定邊際上的積極變化的,比如制造業投資依然不低,基建投資單月回升明顯,我們推算FAI 單月增速已轉正;但地產投資下行實在太快,單月的小幅變化不足以抬升年度值,FAI 累計增速進一步下行。
12 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累計同比增長4.9%,低于前值的5.2%;累計兩年平均增長3.9%。
以同比倒推歷史絕對值,2021 年12 月固定資產投資當月同比2.0%,前值-2.2%;兩年復合3.9%,前值3.6%。
這意味著12 月單月邊際變化是正向的。其中12 月制造業投資當月同比11.8%,前值10%;兩年復合增速11%,前值11.2%;12 月地產投資當月同比-13.9%,前值-4.3%;兩年復合增速-3%,前值3%;12 月基建投資當月同比3.8%,前值-7.3%;兩年復合增速4.0%,前值-0.9%。
地產領域數據不佳。銷售、拿地、新開工、施工、竣工、投資六大口徑同比均低于上月。其中銷售尚可,低于11 月但好于10 月,屬于低位徘徊;施工和投資的進一步走低值得關注。
12 月地產銷售單月同比-15.6%,低于前值的-14.0%。新開工單月同比-31.2%,低于前值的-21.0%。施工單月同比-35.4%,低于前值的-24.7%;竣工單月同比1.9%,低于前值的15.4%。拿地單月同比-33.2%,低于前值的-12.5%。投資單月同比-13.9%,低于前值的-4.3%。
年度新增就業人數1269 萬,仍低于疫情前(2017-2019 年均1350 萬左右)。如把2020-2021 視為一個整體,則年均新增就業人數1227 萬,5.1%的年均復合GDP 增速之下,每個點的GDP 創造就業崗位240 萬左右,要略高于2019 年的225 萬,這一則與勞動力吸納能力更強的出口偏景氣有關;二則也是政策積極穩就業所取得的成效。
在2020 年3 月《就業目標與GDP 目標是什么樣的關系》我們曾指出,政策在制定GDP 目標的時候,就業目標是一個重要考量,比如2017 年“GDP 增長一個百分點可帶動190 萬到200 萬人的就業”。從歷史規律看,單位GDP 帶動的就業人口在逐步上升,這應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逐步增加有關。
如我們把2020-2021 年視為一個整體,1186 萬、1269 萬的新增就業對應兩年年均新增就業人數1227 萬,5.1%的年均復合GDP 增速之下,每個點的GDP 創造就業崗位240 萬左右,要略高于2019 年的225 萬。
不過就業的邊際變化并不樂觀。12 月城鎮調查失業率進一步上行至5.1%;更值得關注的一個指標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12 月環比分別為-17.8%、-15.9%、-16.2%,12 月同比至-28.7%,屬疫情高峰過后2020 年3 月以來的新低。這意味著當前經濟景氣度能夠創造的就業崗位在邊際下降。
2021 年7-12 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分別為124 萬、116 萬、107 萬、88 萬、74 萬、62 萬,10 月起環比速度下降明顯,連續在雙位數環比負增長。
從最新的經濟數據來看,內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一個典型的現象。一則消費的環比季調均值已經連續兩個季度0.1%左右,而疫情之前是0.7-0.8%;二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顯著低于GDP 增速。全年實際GDP 增速8.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只有4.9%。終端消費、資本形成、出口三個需求動能中有兩個明顯偏弱。所以方向一是穩消費,2發改委1月17日下發《關于做好近期促進消費工作的 通知》可見政策重視。不過區域疫情階段性出現、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消費總歸存在天花板效應;方向二是穩定投資率,即同時去穩定基建、地產、傳統制造業、新經濟四塊投資。我們傾向于認為這會是2022 年比較清晰的政策方向之一。
2021 年四個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環比季調的季度均值分別為0.26%、0.34%、0.10%、0.12%。
2021 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4.9%,顯著低于實際GDP 的8.1%。在年度報告《固本,培元》中,我們曾指出,凡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實際GDP 增速的年份,經濟一般都會有明顯失衡特征。
2021 年出生人數1062 萬(前值1200 萬),出生率進一步回落至7.52‰,人口自然增長率回落至0.34‰。2020-2021 年的新出生人口連續下降來自于三個原因,一是“工業化-生育率”悖論,即隨經濟發展生育率會逐步下行,它幾乎是所有工業化國家面臨的一個共同現象;二是中國人口曲線的變化,1987 和1990 年之后出生人數明顯下行,這對應2017 年后育齡女性人數的下臺階;三是疫情影響,全球都存在這個問題,產檢醫療條件的變化、收入預期的變化和未來不確定性的上升導致推遲生育計劃。其中邏輯三的影響是一時的,但邏輯一和二是比較嚴峻的、內生的問題,它需積極的生育政策來應對。
在2021 年2 月報告《人口趨勢及疫情影響》、5 月11 日報告《七普人口數據簡評》中,我們有過更詳細的分析。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變化超預期,外部環境變化超預期。
(本文系轉載,如有侵權請告知,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