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務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指導意見》,這對落實協定機制,推動企業適應市場形勢,提升自身競爭力,依靠更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提供了指南。對企業來說,既然是同處一個區域貿易體系,就要同時面對競爭的正反兩面。一項公平和有效的協議,不可能只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不利。所以,關鍵還是在規則框架內提高自身競爭力。
協定生效后,各成員共同推動削減關稅、優化原產地規則、擴大市場準入、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等措施,總體上有利于企業在區域范圍內開展競爭,優勢互補。這不僅對中國優勢企業有利,對區域內所有優勢企業都是有利的。中國制造業的“譜系”很廣,既在服裝、鞋、箱包、家具等領域有優勢,也在電子產品等新興消費領域有優勢,還在機械裝備、汽車零部件、化纖農產品等領域有相對優勢。在協定框架下進一步擴大這些領域的貿易規模是可能的。
RCEP的原產地規則有助于降低貿易消耗,促進區內產業融合和協調發展。原產地規則項下有“區域累積規則”和“經核準出口商制度”兩項制度。前者是指,在確定一項產品的原產地資格時,可以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其他成員方的原產材料視為生產國自己的原材料加以累積,則出口產品更容易達到關稅減讓的條件;后者是指,能夠熟練運用原產地規則的企業,經過海關核準,可以自行出具原產地證明,不用向簽證機構申領證書。這些措施可以顯著減少貿易消耗,在經濟下行階段發揮積極作用。因為,如果按照雙邊談判方式,一些貨物就達不到減稅的標準。中國的優勢企業應該用好這些規則。
另一方面,國內企業也可以更加便利地進口日韓、東盟國家的先進技術、重要設備、關鍵零部件、原材料等。同時,其他成員向中國銷售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有助于促進國內企業優勝劣汰,倒逼國內產業升級。
中國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資本積累,并且,一些投資機構和企業已具備在全球開展產業布局的能力。在RCEP機制下,中國企業和投資機構參與其他成員的重點項目投資,在境外建立經貿合作區,也是開展競爭合作的重要方式。國家管理層則希望提高境外經貿合作區與國內園區的協同,“以內促外”和“以外促內”相向而行。
制造業是一國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表征。中國企業要在核心技術競爭上進一步著力,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提升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的水平。中國企業和投資機構也可以和其他成員的高質量制造業企業開展合作,建立合資企業。對于其他成員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我們應該持歡迎態度。通過引入這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倒逼我們提高自身競爭力。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國中西部相對落后地區帶來的發展壓力主要是:RCEP其他成員在勞動力、稅負、土地成本方面也有相對優勢,可以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原先可以在國內布局的產業轉移,現在必須放在區域內綜合考慮。這就要求進一步優化提升中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增強制度性吸引力,而不僅僅是拼成本。
在RCEP框架下,各成員在通關、動植物檢疫、食品安全、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等方面,都會有一些執行上的差異。不排除有的成員利用本國規則的“可調節區間”對進口和投資做出限制。因此,必須在執行層面加強合作,促進區域內執行層面的標準互認。中國要積極開展國際標準的適用性分析和關鍵技術指標比對,加快采用國際標準,擴大國際標準使用的范圍,提升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這樣做,對于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境外企業和機構參與中國市場,都會帶來更多便利。(責任編輯:唐華)
(本文系轉載,如有侵權請告知,將在第一時間刪除!)